用「生態說」談企業生存之道!
2024 Nov 08 經營管理
用「生態說」談企業生存之道!
《延伸:職業講師生存策略》
博士班的教授在課堂上分享了這段話: 「恐龍的集體滅絕,不是牠不夠聰明或努力,天擇而已!」
接著,說了很發人省思的一段話: 「企業的生態環境主宰著企業的發展與生死,以長時間、寬視野的角度來看,不難發現,企業間的競爭優勢只是假象。換言之,不是企業很優秀,而是剛好被環境選中。」
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企業的成功和競爭優勢並非來自企業自身的卓越本質,而是因為企業剛好適應了當前的環境需求和條件。這個觀點類似於生態學中的「適者生存」原則,也就是說,企業的競爭優勢其實是「被環境選中」的結果,而非企業本質上具有不可動搖的優越性。
進一步解釋,這段話其實是強調「環境的選擇性」和「企業的適應力」,而非僅僅依賴「企業的絕對能力」。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往往是因為外部環境的條件與需求,企業剛好具備適合這些條件的資源和能力,於是成功了。但這並不代表企業本身具有「永恆的優越性」。如果環境改變,新的技術、政策、市場需求或消費者偏好出現,企業原本的優勢可能瞬間消失,甚至可能被淘汰。
這個說法引起我高度的興趣,我整理「生態說」的五個觀點,分享如下:
一、強調「適應力」而非「能力」 市場就像生態系,留下來的不是最強的,而是最能適應環境的。企業的競爭優勢往往是因為適應了特定的外部環境,而非其內在多麼卓越,這種競爭優勢並非企業「天生優秀」,而是企業的發展與環境機會契合而已。企業生存不只是要「打敗」對手,而是要在生態系中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從而持續發展。
二、「共生物種」與「互利共生」 企業不應只關注競爭,更應該思考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機會。企業間的合作就像共生的物種,彼此相依存、共同獲益。例如,軟體公司和硬體公司之間的合作關係一樣。不同企業的產品、服務、資源可以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整體生態系的成長,這種合作有助於企業更長遠地發展。
三、「專門物種」的利基市場定位 生態系中有些物種專門適應特定的環境,如同某些在利基市場中擁有獨特定位的企業,可稱之為「專門物種」。這些企業專注於細分市場,並針對特定的顧客需求提供專門的產品或服務。這類企業可能無法與大型企業直接競爭,但它們能在市場的特定區域生存,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提供獨一無二的價值。
四、「關鍵物種」的影響力 生態系中有些物種的存在對整體生態系至關重要,這類物種稱為「關鍵物種」,對應於市場中具備核心影響力的企業,例如,Google、Amazon、Apple 等公司在數位生態系中就是「關鍵物種」。因為它們的技術、平台和服務成為許多企業依賴的基礎。這些公司能夠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共同促進整體生態系的繁榮。
五、「入侵物種」與市場破壞 在自然界中,入侵物種可能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這種情況如同具有顛覆性的新進入者對市場的衝擊。例如,Netflix 對傳統影視產業的顛覆可以視為「入侵物種」,它改變了傳統影片租賃和有線電視市場的生態,入侵物種的出現,雖然會帶來挑戰,但也會促使原有的生態系加速創新和演變。
透過以上五個「物種」觀點的比喻,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了企業在市場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透過這些生態角色的互動,企業不僅僅是競爭對手,還能成為相互支持、共創價值的夥伴。
我想這方面的經典的案例,應該就是曾是全球手機市場的領導者的Nokia,當年它擁有強大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優勢。然而,當市場快速轉向智慧手機、消費者需求變化時,Nokia 未能及時適應新環境,競爭優勢很快就被 Apple 取代。這說明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其實只是在特定環境下的「適應成功」,而不是永久的優越性。
然後,Apple 以「關鍵物種」的影響力建立了自己的生態系,將硬體(如 iPhone、iPad、MacBook)與軟體(如 iOS、macOS)整合在一起,並與不同的應用程式開發商合作,形成一個強大的生態系。Apple 不僅與其他公司競爭,更與許多應用開發商、配件製造商共創價值,實現了「互利與共生」的目標。
延伸:職業講師生存策略
我用培訓這個產業來做分析,以「職業講師」這行業為例,用「生態說」的觀點來分析一位職業講師的生存之道!
一、生態系的「關鍵時機」:創造職業講師的機會
假設一位講師專注數位行銷主題的教學,當數位行銷的技術快速興起時,例如在疫情時期企業紛紛轉型到線上平台時,數位行銷的知識需求激增,這位講師的課程自然會有大量的需求,競爭力看似迅速提升,收入也節節攀升。
然而,這種競爭優勢其實不是講師個人有多麼優秀,而是因為環境造就了這樣的需求。一旦市場對數位行銷知識需求下降了,這位講師的優勢可能也會隨之減弱。這就是所謂的「環境選擇」,說明了競爭優勢只是暫時符合了環境需求,而非講師能力的絕對優越性。
二、「利基市場」中的專門物種:針對特定需求的講師
職業講師可以選擇專注於一個特定的受眾群體,例如專為個人品牌或中小企業老闆提供數位行銷培訓的講師。這種「利基市場」的定位就如同「專門物種」一樣,能夠在細分的市場中生存擁有穩定的客源。
由於服務的對象是小眾群體,得以避開一些大型培訓機構或知名講師的競爭,在特定的市場中建立自己的優勢。我自己在企業內訓的市場中也有兩門課程,「內部講師培訓」和「企業精品課程」應該也都算是小眾市場,但卻也為我帶來很不錯的口碑和效益。
三、「共生物種」:與其他講師合作共生
一位講師可能僅專長某一個領域,如果能和其他專業領域的講師形成合作關係,就像「共生物種」一樣,透過彼此合作共創價值。例如,專注於數位行銷課程的講師可以和專注服務課程的講師合作,針對中小企業的老闆開設顧客經營系列培訓課程,延伸更多的客戶。
這種合作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共生」、互利共贏,強化了整體生態系的多樣性和競爭力。我自己也有一門「領導饗宴」的團隊協作課程,就是結合了「廚藝競賽」和「領導力課程」兩個不同的領域的專業所推出的獨門課程。
四、「入侵物種」:新進講師的挑戰
假設同樣的主題有新的講師出現,帶來創新的觀念或教學方式,例如利用人工智慧和互動平台提供更多的學習內容或更有趣的學習體驗,對市場上原有的講師造成競爭壓力,這新講師就類似「入侵物種」,顛覆了這主題原有的教學生態。
面對這種「入侵物種」的挑戰,市場上原有的講師競爭優勢就顯得不再穩固。因此,身為職業講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課程內容或教學設計,才不至於被市場趨勢和對手所淘汰,這也再度提醒了講師的成功不是因為絕對優秀,而是基於其對變動環境的適應力。
五、「關鍵物種」:成為領域中的影響力人物
假若一位講師能在業界建立高度的影響力,已有出版了暢銷書籍或線上課,並廣泛受邀至企業授課或公開演講,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便逐漸成為該領域的「關鍵物種」。
他的作為將會對這領域的講師生態系產生影響,無論是教學思維、課程內容或教學形式等,都將引領出一股新的潮流。同樣的,這樣的地位賦予他短期的競爭優勢,但這並非他本質的絕對優勢,只要有其他新興專家崛起,他的影響力就會減弱。
因此,透過「生態說」來看,一位職業講師的競爭優勢實際上是由外部環境賦予的,而不是他自身能力的絕對體現。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新技術的引入或新的競爭者加入,競爭優勢隨時可能改變。 因此,職業講師若想持續保持優勢,就需要不斷適應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自己在生態系中的定位,這才是長期生存之道。
這方面的修煉,請各位可以閱讀我的著作「教學的王道」一書,第十章有清楚的說明職業講師的成長之道。
講師這條路上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
1. 專業強、經驗夠,卻不知如何做知識整理和輸出
2. 上了好多大神的課,自己卻還是沒有表現的舞台
3. 如何掌握企業的培訓趨勢,進入企業內訓的領域
4. 如何和企業HR溝通,釐清企業要的「真」需求
5. 如何打磨出客制化課程,達成企業要的訓練成效
6. 如何突顯自己的特色,讓管顧公司願意邀約合作
想要成為職業講師的你如果也有以上的疑問,歡迎來信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