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學員是公司內部的課程講師,希望將知識傳授給更多相同產業的員工,也為了增加到外部企業授課的機會,而接受孟老師的培訓,這位學員的學習與成長經歷,讓他印象深刻。 這位內部講師是生產線的技術員工,在業界已經有 20 多年的工作經歷,對於機台保養非常有經驗,雖然不擅言詞但公司主管非常看重他的專業...
【問題】: 如何用「資訊不對稱」設計提問,提升學員的參與度? 【回答】: 一、兩大核心理念:「好奇」與「意外」 1. 好奇:令人驚奇、蘊富趣味 人天生對未知充滿探索慾望。 當提問能帶來一絲懸念或趣味時,學員會自動聚焦。 例如: 「大家知道嗎?同樣是咖啡,A品牌每天能賣出5000杯,但B品牌只賣500杯,差距的原因是什麼?」
在大自然中,一群魚如何在沒有指揮官的情況下高速移動、同步轉向,甚至組成防禦陣型?這種現象被稱為「湧現」:當眾多個體互動時,會自然產生出超越單一個體的整體智慧與新行為。
好多年沒看過這麼精彩、過癮又發人省思的電影了, 網路上有很多人發表過觀影心得,但我想以專業講師的角度(哈,職業病)來分享一個我的觀察,就是在酒吧裡的那一場的對話….對兩人影響至深! 我從量子力學和周哈里窗的視角,來審視這段對話帶來的深層意涵:
談判是一種「合作」的過程。雙方想談判,往往是因為在利益和需求上有矛盾,希望透過談判來化解。事實上,最好的談判是創造雙贏,一起把餅做大,而不是去分餅,因為把一塊市場的餅拿來對分,只要一方拿得較多,另一方就會覺得好像吃了虧。因此,打破傳統的分餅模式,產生新的合作模式,共同把餅做大,才有機會創造雙贏。 出處:EMBA雜誌
訂閱獲得我的最新內容與免費取得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