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和「實務」哪一個重要?
2024 Sep 22 經營管理
「理論」和「實務」哪一個重要?
每次在與企業進行課前溝通時,我常聽到這樣的建議: 「老師,能否少談一些理論,多分享一些實務經驗呢?」 我總是微笑著回答:「當然可以!」 接著,我會問:「你們知道理論是如何產生的嗎?」 在這週的管理專題課程中,教授帶領我們討論了多位管理大師的觀點,並提出了幾個核心的問題:
• 什麼是理論?
• 理論是如何建構的?
• 什麼是好理論?
• 理論與實務如何相輔相成?
這些問題也是我經常在課堂上討論的,彙整管理大師的觀點,我總結如下:
一、理論的本質:- 理論是一種解釋與預測現象的工具,它為我們理解這個複雜世界提供了結構和框架。
-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指出,理論是對現實的「簡化與抽象」,幫助我們從複雜的現象中抓住關鍵本質。 好的理論通常經過系統性的研究,基於數據和模型來檢驗假設,從而得出具有預測性的結論。
- 實務是具體的行動與決策過程,著重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強調,管理實務就是「將知識轉化為有效行動」,並且隨時應對變化的環境。
實務則是依賴於經驗、直覺和情境判斷,強調靈活應變和適應能力。
- 理論與實務看似各自獨立,它們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
- 理論為實務提供框架與指導,而實務則驗證、修正並豐富理論。
- 如明茨伯格所言:「沒有實務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理論的實務是盲目的。」
四、好理論的萃取過程:
在此,為了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如何從實務中提煉而來,我想引用戴維·科爾布(David Kolb)提出的體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來做說明,學習是一個循環過程,涵蓋以下四個階段:
1.具體經驗:這是學習的起點,是指個體的實際參與。例如,一個人在參加烹飪課程時,親自動手做菜,這是獲得經驗的第一步。
2.反思觀察:在這個階段,個體會對自己的經驗進行反思,思考成功與不足之處。例如,這個人可能會反思哪道菜做得最好,有哪個部分還需要再改進。
3.抽象概念化:經過反思,個體開始將經驗進行總結,形成概念和理論。例如,可能會總結出一些烹飪的技巧,例如,要如何控制火候、調料的搭配技巧等。
4. 主動實驗:最後,個體會將這些抽象概念應用到新的情境中,持續進行實驗和驗證。例如,這個人在下一次烹飪時會應用所學的技巧,檢驗它們是否有效。
這個循環過程清楚地展示了理論是如何從實務中萃取,並且通過實踐、不斷驗證和完善,最終才成為被認可的好理論。
最後,我綜合相關學者的觀點,整理一個「好的理論」應具備以下的特徵:
1.可證偽性:理論應該能夠被檢驗,並在某些條件下能夠被證明為錯誤(Karl Popper)。
2.解釋力與一致性:理論應該能有效解釋現象,並在邏輯上保持一致(Thomas Kuhn)。
3.實用性與應用性:理論應該能指導實踐,並在真實情境中具有應用價值(Peter Drucker)。
4.簡潔性與靈活性:理論應該簡單易懂,並能夠適應不同的情境需求(James March)。
5.學習與改進:理論應促進學習,並能夠隨著實踐不斷改進(Chris Argyris)。
6.反映現實的複雜性:理論應該充分考慮現實的多樣性與複雜性(Henry Mintzberg)。
7.演繹法與歸納法的結合:好的理論既應能從現有理論推導具體結論(演繹法),又應能從經驗中總結出新的知識(歸納法),並不斷反饋更新。
這些特徵共同構建了理論的基礎,幫助我們理解、應用並不斷改進理論,使其在學術和實務中具備持續的價值。 所以,「理論」和「實務」哪一個重要?你應該會有更清晰的觀點了吧!